茯砖茶的历史(茯砖茶的渊源)?

94
用户回答
茯砖茶起源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初期。它采用陕南和四川的茶叶通过手工制作。由于茶叶原料要运到咸阳泾阳进行制作,所以被称为“泾阳砖”。因为在伏天进行加工,所以被称为“伏茶”。由于茯茶的药效类似于土茯苓,因此被美称为“茯茶”或“福砖”。在清代前期,官方要求在兰州府缴纳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所以也被称为“官茶”或“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售区域进行销售,所以被称为“附茶”。

明清以来,将南方茶中叶色黄、粗茶用篾篓踩成大包,每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咸阳泾阳压制成砖。起初茶叶要经过湖南竹林溪等地的陆路和水路运输才能到达咸阳。在抗战前,泾阳拥有60多家茶厂,但在武汉沦陷后,只剩下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1953年,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成立,使咸阳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然而,1958年,中央政府决定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茶的加工任务全部交给湖南省承担。

民间流传有一种说法,即供销社在当时向中央机关供应的就是咸阳茯砖茶,这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喜爱和重视,才有了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的建立和厂址南迁。茯砖茶在湖南安化经历了多年的试制和摸索,直到1953年,在茶工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实现了在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的“移地筑制”。

“边销茶”是茶叶的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需商品。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存放在边地府库,用来交换马匹,这就是所谓的“官茶”。茶商将茶叶从产地贩运到茶马司,需要向户部纳税并申请执照,这就被称为“请引”。每次申请可以贩卖100斤茶叶,纳税200钱。未能达到申请数量的茶叶被称为“畸零”,需要另外发放“由贴”。没有申请或者无法申请又没有被纳税的茶叶被称为私茶。为了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朝廷在每次交割茶马司后都奖励给茶商一些茶叶。这些附加赠送的茶叶称为“附茶”,后来演变成了“茯茶”。

至今,茯砖茶的制作仍然保持着在咸阳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