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茶的名声鹊起,品种也日益增多。明代的黄山茶在制作工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品种也增多。弘治十五年(1502)的《徽州府志·土产》记载了该地的茶种:有雀舌、莲心、金芽,下白、走林、罗公,开园、软枝、大号等名种。这些茶种都各具特色,形状和色泽也不同。这种由“雀舌”而知形状、由“金芽”而知色泽的传统概念,与“形如雀舌之状、色如象牙而黄”的黄山毛峰极为相似。而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记载:“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 ,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松萝山也是黄山毛峰的来源之一。
黄山毛峰的传播发展从充头源古道走向和山民交往来看,大体分三步扩展。黄山小源遍布各村庄、汤口和黄山名园、黄山大源,生产黄山毛峰。自1875年起,黄山毛峰开始进入上海,备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也在欧洲流行。
黄山的气候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并产出了许多优质的茶叶,黄山的茶历史悠久。黄山一带的茶,包括黄山茶、黄山毛峰茶以及其他茶种,都广受人们的欢迎。黄山毛峰作为黄山的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