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黄茶的过程)?

13
用户回答
Q: 黄茶是如何产生的?

A: 在制作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不同的加工条件所引起的茶叶品质变化也有所不同。经过长期探索,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先后发明了不同的制茶工艺,而黄茶便是其中一种。

黄茶在公元7世纪就产生了,但当时的黄茶与现在的不同,它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茶树品种的嫩芽制成。而现在所说的黄茶类,则是指经过改进,在绿茶制作中经过“焖黄”工艺逐渐演变而来的。在绿茶制作过程中,鲜叶杀青后若不能及时揉捻,或揉捻后不能及时烘干或炒干,堆积过久,都会变黄;杀青温度低,或杀青时间过长,也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汤黄叶。所以在制作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就有意或无意地发明了黄茶类。

黄茶的制作工艺在1570年前后形成。明代许次纾《茶疏》中有叙述:“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惹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最早的批评技术不当,将绿茶做成了黄茶。后来演变成了我们的传统黄茶了。

Q: 常听人们说鲜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总是没明白,这些所谓的芽叶该如何区分呢?

A: 茶叶鲜叶的采摘标准有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依照叶子展开程度不同,又有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初展和一芽三叶初展之别。

嫩梢生长成熟,出现驻芽的鲜叶叫做“开面叶”;其中第一叶为第二叶面积的一半,叫做“小开面”;第一叶长成第二叶的三分之二,叫做“中开面”;第一叶长到与第二叶大小相当,叫做“大开面”。

还有一种鲜叶有驻芽,但节间极短,两片叶片形为对生,又小又硬又薄,是一种不正常新梢,叫做“对夹叶”。对夹叶是一类早熟新梢,其组织分化与发育程度均高于正常新梢。

芽叶是从营养芽发育起来,并逐渐长大,伸展成叶片。随着芽叶的成长,叶片逐渐增加,芽则相应逐渐变小,完成一个生长期后形成驻芽。因此,芽比叶嫩,一芽一叶比一芽二叶嫩,正常叶比对夹叶嫩,初展的叶子比开展的叶子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