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的加工工艺(茯茶加工:工艺分解)?

96
用户回答
茯砖茶,又名泾砖、伏茶、茯茶、封茶、福茶、府茶等,起源于清朝康熙年后期(十七世纪下叶)。当时,陕西和甘肃的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毛茶,并将其在陕西泾阳制成发“金花”的茶砖,称之为茯砖。茯砖茶在过去只能在夏天“发花”,因此被称为伏茶。茯砖茶因其香味和滋味类似土茯苓,所以取名为茯砖。又因其保健功能,也被称为福砖。然而,在民国时期,安化的茶商们试图在当地制作茯砖茶,但都未获成功。西北茶商曾断言湖南无法生产茯砖茶,原因有三:一是资江水不适合制茶;二是湖南的气候不适合;三是湖南人缺乏制茶技术。这种观念一度影响了湖南人对茯砖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探索。

直到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开始尝试制作茯砖茶。他们从陕西泾阳雇用了三名技工,对比试验使用泾阳的水,同时请来了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进行茯砖发花研究。通过反复试验不同处理方式下的水分、湿度和温度,直到1953年才取得成功,打破了湖南不能生产茯砖茶的传言。

茯砖茶的加工工序包括毛茶的拼配、拼堆筛分、汽蒸、堆积发酵、散热、输茶投料、称茶蒸茶、装匣紧压、冷却定型、检验包砖、干燥发花和成品包装等。其中,干燥发花是关键步骤。通过干燥发花中的微生物、水热和内源酶的作用,茶叶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去除青草气和粗涩味,使茶的口感更醇和,并散发出独特的“菌花香”和类似中药茯苓的气味,赋予茯砖茶独特的品质特征。

在泡饮茯砖茶时,要求汤色红而清澈,香气清雅而不粗糙,口感浓厚而不涩,回甘强烈,并能多次冲泡。特别需要茶砖内部的“金花”普遍茂盛,颗粒较大,呈金黄鲜艳的色泽,干嗅时散发出黄花清香。所谓“金花”指的是冠突散囊菌,它是一种有益菌,属于子囊真菌科曲菌属。这种菌需要15~34度的温度和65~85%的相对湿度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度,相对湿度80%。茯砖茶中的金黄色颗粒就是这种菌的孢子囊。金花通过吸取茶叶提供的底物进行新陈代谢,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并分泌各种外源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形成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此外,金花本身也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素。因此,金花越茂盛,茶叶品质越好。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对茯砖茶情有独钟,他们将“金花”的多少视为检验茶砖品质优劣的唯一标准。

茯砖茶的制作过程包括毛茶的拼配、拼堆筛分、汽蒸、堆积发酵、散热、输茶投料、称茶蒸茶、装匣紧压、冷却定型、检验包砖、干燥发花和成品包装等。其中,拼堆筛分是在领料前根据毛茶配方比例进行的,必须检验水分以确定实际投料量。汽蒸渥堆是茯砖制作中独特的过程,一方面,它借助湿热的综合作用,促进复杂的理化变化,消除茶叶中的青杂味;另一方面,它通过高温除去因储存时间久而产生的有害霉菌,促进有益菌在适宜条件下排除杂菌的干扰,有利于黄霉菌的生长繁殖。汽蒸渥堆的过程包括:先将成堆的半成品茶按线条分段开堆,用铁齿从上至下垂直挖取,将挖出的茶叶放入篓子中,过磅后通过蒸汽加热;蒸完后进行堆积,堆积高度为2-3米,堆积时间一般为3-4小时;堆积完成后要进行散热,将茶叶逐层挖散,并降低堆叠高度,一般不超过1.5米。散热后,茶叶的温度将降至45-58℃。如果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