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白茶起源时间解析)?

50
用户回答
东汉时期,一位名叫尹珍的青年拜访著名儒学大师许慎,怀揣家乡自制的“荼”去拜访。然而,他遭到门丁的阻拦,于是就在门檐下嚼着“荼”。片刻之后,整个府邸都充满着浓郁的茶香。许慎亲自去查看来源,并邀请尹珍到书房将“荼”泡出来品尝。结果,这种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味道鲜美清爽,偶有淡雅苦味,激发了许慎对“荼”在《说文解字》中注解“槚、茗、蔎”的颜色、香气、味道的研究。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他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然而,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乐溪县辖区),是白茶原产地。”因此,唐代的福建福鼎已经培育出“白茶”品种。但由于其仅有名称,其起源证据仍需商榷。有些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这是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的观点。他在他的论文“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他说白茶是一种自成一体的茶叶,与普通茶不同。它的条敷阐释,叶片晶莹薄薄,生长在林崖之间,很难找到。有时只能找到四五个家族,最多也只有一两棵树。所制成的茶仅有2-3斤,不多。芽尖不多,烘焙难度高,一旦火候过早,则茶质变得平庸。生产过程需要小心翼翼,而精心的制作使得茶表里昭彻如玉,无与伦比。虽然有些浅焙的白茶,但品质不如烘焙过的。

在宋代,皇家茶园位于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所提到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用白毫银针制作的茶,惹得皇帝的赞赏,于是将赐号给关棣县,取名政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白茶的历史之久远。

清嘉庆年间,福建已经开始生产白茶,当时福建北部主要种植菜茶品种。到了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政和铁山乡的人们开始种植大白茶,而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做白茶采用银针的方式,成功地在国外销售。

白牡丹是由建阳县水吉镇首创的。而1922年开始政和县也制造白牡丹,出口到香港,价格比红茶或绿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并且是传统名茶。指的是一种茶叶,采摘后不经过杀青或揉捻,只靠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所以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其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和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是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而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