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一种中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它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现在的苏州吴中区)一带,因此也被称为“洞庭碧螺春”。唐朝时期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也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或“新血茶”。碧螺春茶芽之细嫩程度要求高,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因此得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呈现出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包括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等。碧螺春茶最早被称为“洞庭茶”或“吓煞人香”,相传有一位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出“香得吓煞人”,于是本地居民将此茶命名为“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非常赞赏,但认为“吓煞人香”这个名称有些不雅,于是改名为“碧螺春”。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碧螺春名称来历的传说,如明代已有此茶名等。这种茶历史悠久,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