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宋朝,不过真正被王应奎赞为“吓煞人香”的事件要到清朝。消息称康熙皇帝的南巡,品尝了当地送上来的茶,发现茶色碧绿,味道醇厚,形似螺旋,于是将它赐名“碧螺春”。从此,碧螺春就成为了地方官们送进宫廷进贡的宝贵礼品。
碧螺春的制作非常考验炒茶师傅的技艺和耐性。每年只有清明节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第一波嫩芽茶出现的时候,才能采摘到用来制作特一级碧螺春所需要的鲜叶。这些茶叶一定要当天采摘、当天炒制,否则会影响茶叶的质量。
炒制特一级碧螺春需要用到柴火,在炒制过程中,带领着香气和滋味登上新一个台阶。每个炒茶师傅都要在自家的灶台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挑拣一根根茶芽,一边揉压,一边又炒又揉,才能制作出一整锅仅仅一斤多的干茶。
对于东山人来说,碧螺春已经成为了一种令人感到幸福的饮品,而这种世代流传的风味,则承载着一座江南小镇和茶的亲密回忆,以及人们对江南生活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