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芽奇兰的简介(了解白芽奇兰)(了解白芽奇兰)?

50
用户回答
白芽奇兰是一种福建漳州特产茶,主产区位于大芹山一带的平和崎岭乡和九峰镇,发祥地是崎岭乡的彭溪村。

漳州的茶业历史悠久,自民国时期因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的茶业十分兴盛,许多老茶号也因此而盛行。但是,“白芽奇兰”茶并没有像安溪铁观音一样名声大噪,甚至它的名称也相对模糊。

据官方资料记录,1981年秋,茶农何锦能在福建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的菜园里,发现了13株有性繁殖茶树中的一株老树与其他老树的生长状况不同,生长势头旺盛(树高1.7~8米,树围2.5~3米),新芽茂盛,牙齿上有显著的白茸毛。经过小批量试制,该茶品质良好。后来根据该茶的白茸毛和叶子张形有点儿像“竹叶奇兰”特征,制成的茶品具有清香浓郁的内质,带有独特的“兰花”香味,因此被命名为“白芽奇兰”。

1981年秋和1982年春,何锦能留下摘取的嫩枝扦插繁殖,两季扦插2800多株,1982年共种植了2350多株,留下了自己1350多株,其余分给同村的茶农种植。随后的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从母树上选择嫁接的嫩枝育苗,每年平均种植了2000多株。

1986年8月,平和县茶叶指导站的科技人员开始在原选址的彭溪村考察“白芽奇兰”种源,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品种选育。1986年至1988年,耗时三年选育了12.47亩的嫩枝,种植了137.17万株,同时在彭溪溪、溪头、时陂、九峰新山和霞寨、后塘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试种观察。经过检验,白芽奇兰被证明是一个优良的品种。

从1989年开始,白芽奇兰的繁殖和推广种植逐渐增加。自1986年秋至1995年间,平和全县累计育苗超过1560万株,其中本县推广种植了5600多亩,外县引种168.6万株,约占500亩。

1989年5月,白芽奇兰获得了“福建省名茶评比一等奖”,并连续四年获得了“漳州市第一名”(1989年、1991年、1992年、1993年),同时在1991年、1992年、1993年连续三年获得了“福建省优质茶奖”……

因此,白芽奇兰已成为“福建五大茶叶”之一。自1990年代初,白芽奇兰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的乌龙茶品种。

在白芽奇兰重新现世之前,它的历史就已经十分悠久了。首先,这个茶的原产地——福建漳州市平和县的县名起源与茶有关。在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奉旨征缴在边境山区祸乱多年的山民。当时,很难有驻扎在离南靖县河头200多里路外的县城的驻军及时赶到,如果大军撤退,流寇有可能返回。后来,王阳明在漫步九峰溪畔时遇到了当地居民曾敦立,二人聊起了茶。曾敦立斟茶倒水满了茶杯,王阳明表示不方便品尝。曾敦立又拿了另一个空杯,将茶水分成了两个杯子。王阳明当即茅塞顿开,喝了一口茶,赞不绝口。这种茶味道醇厚,还带有山间兰蕙香味,王阳明询问这种茶产自何处。曾敦立回答说:“我们敝乡大峰山。”

回到营房后,王阳明草拟了一份奏疏,提议将南靖县划分为两个新县。由于河头大洋坡属于平河社,因此将新县命名为平和。河头大洋坡也由此改名为九峰。正是由于漳州的茶叶等出口产品,平和成为了生产陶瓷的漳窑重镇,生产的陶瓷不断出口到欧洲各地,并成为国际上非常有名的“克拉克瓷”。同时,漳州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平和、武夷、汀州、安溪等地的茶叶也通过漳州港口出口。

因此,白芽奇兰茶原种,如果从平和建县开始算起,它的历史已有500多年。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