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工夫茶艺源于闵,粤,但与闵,粤工夫茶相比,有两处显著不同,是什么?

18
用户回答
“工夫茶”一指茶叶,最初在清代时指红茶和部分武夷岩茶。僧人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提到了“工夫细”,即认为好的武夷佳茗需要花费工夫制作。而清人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提到的“工夫茶”是指较为珍贵的茶品,同时在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中也提到了岩茶和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岩茶不再冠以“工夫”字眼,而“工夫”全指红茶。而在《清代通史》中,民国肖一山主编提到“工夫茶”指的就是红茶。

“功夫茶”则是指冲泡茶的方法。清人俞蛟在《潮嘉风月记》中写到了“功夫茶,烹治之法”,主要讲的是冲泡茶时需要使用的炉、壶、杯等器具,后半篇则讲的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功夫”一词是指泡茶的技巧,而非茶叶本身。同时,茶圣吴觉农指出“工”和“功”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和义是不同的。而在茶叶范畴中,“工夫”和“功夫”有着不同的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

“功夫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他们不服清廷统治,进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时记叙了当地的茶具和程序,而这种方法与俞蛟所记相比,仅在器具和程序上稍有不同。俞蛟则更晚一些才记下了冲泡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武夷山的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茶友们在此基础上深化并发展茶艺,形成了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茶艺等不同的地方茶艺。近年来,功夫茶艺也已传播至中国北方。